好書分享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 》

“原來關係中最親近的片刻,是我們能夠看懂彼此真正的需求。”

 -諮商心理師胡展誥

這是一開始抱著隨意看看卻意外從中獲得許多「想法」與「提醒」的書。無論是身為父母或與重視的人相處中,都能從《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書中開啟自省與審視的自我對話,也能對事情看得更深入與全面。內容非常易讀且能感受到作者胡展誥傳遞的那份溫柔堅定的力量,無論是他提出的觀點、文中的故事與給予閱讀者的建議,都值得我們喝杯茶,坐下來讀一讀、想一想。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

開始之前想分享書中這個小故事。

/

一個小學男孩埋頭苦思考卷上試題,連下課鐘聲響起都沒聽見,卻被老師直指他作弊帶去訓導處外加一巴掌,並請家長到校處理。

從那時所積累的內心不滿與憤怒,也逐漸醞釀成對大人的敵意,成為大人們口中的問題孩子。那些失序行為直到長大才逐漸消失,但對於長大後遇到各種考試、面試,與主管互動等等所存在的焦慮感依舊如影隨形跟著他。

多年後,男孩成為諮商心理師,全力投入在對家長、學校老師的多場演講與訓練。曾被電台主持人詢問為何投入這麼多心力於此?

他回答:「如果可以,我好希望小時候的自己可以被大人理解,被接納。」

透過每一場演講希望能幫助更多大人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不再因誤解而受傷、挫折,正是《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作者與諮商心理師胡展誥小時的故事。作者現居台南,近年也投入在創傷知情與正念療癒領域,透過簡單文字,希望為人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

這本書架構共分成三個部分,從「預備」、「理解」到「療癒」。分享我從書中獲得與彙整的重點,有興趣的朋友建議可以去買(借)來看看。

一、預備-打造理解的視窗

首先,必須先鬆動原有的慣性框架,「突破框架」會讓我們從一個慣性單向思考的人,變成多向度、全方位的思考者。

  • 從他人身上探索與學習你所欣賞的觀點,幫助自己思考更多元與豐厚,包含閱讀與你想法、處理方式有不同的思維。
  • 提醒自己對事情保持好奇與開放心態,不要滿足眼前的答案。同一件事情永遠存在各種觀點、各種處理方式。這讓我想到在《逆思維 》這本書中所傳遞再思考的方式與力量。

「撕下標籤」無論是無形中對他人或被他人貼上的。

  • 用更溫柔姿態深入去理解孩子並陪伴他們去探索不當行為背後的需求,並以適當方式回應與滿足。
  • 沒有人想當壞孩子,除非他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滿足大人的期待。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有能力和價值的人,並被愛著。
  • 好好說話,並把話說好 ,不要使用嘲諷或批評等負向語言,正面明確的語言來鼓勵孩子們前進。

先「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脈絡,再來談行為的對錯與改變。行為背後所隱藏的訊息才是真正的重點。

  • 若只為了快速消滅眼前的問題行為,後續所引發的衝突和誤解可能會耗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修復。認真傾聽不急於批判,才能拉近彼此距離。
  • 關心孩子內在真實感受,跳脫只欣賞外在表現的觀點。有時外界的讚美在孩子心裡可能是開心又痛苦的矛盾訊息與沉重枷鎖。
  • 沒有無法溝通的人,只有無效的溝通方式。而且行動結果的回饋與成敗同樣重要,透過彼此互動中汲取經驗,進而調整想法與行動。
  • 給予「有品質的陪伴」,一次只做一件事,並把注意力全心放在對方身上
  • 先理解情緒再處理事情,才能讓情緒先穩定並專注於思考上。允許孩子的暫不回應、給予陪伴並等待的邀請 ;肯定並有耐心的鼓勵孩子表達,成為一個令人安心的傾聽者,且不急於說教或反駁,可真誠分享自己的經驗,而非試圖說服或改變對方

二、理解-從表面深入核心

很多時候大人看到孩子的擺爛、無所謂,其實只是他們用來維護自我價值的方式。所以,陪伴孩子釐清行為背後的故事,理解他們在前往目標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先照顧他們受傷的情緒才能幫他們長出重新冒險的勇氣。

而作者提出ATM分析法幫助我們理解孩子行為一個分析架構(常領錢所以很好記,笑)。

A (Action) 觀察行為:觀察孩子外顯與內隱的行為表現,有趣的是孩子經常會用隱微的舉止向我們傳遞豐富的訊息。

T (Target) 目標:孩子的這些行為想達到什麼目標。有時連他們也不一定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花時間陪孩子討論、釐清與探索內在並反思行為的適當性。

M (Motivation) 動機:行為背後「動機」才是讓人願意努力的核心因素。動機 越明確與強烈,表現於外的行為與態度才會更堅持與難以撼動。

三、療癒-掌握內在的需求

書中提到三個重要的核心需求,評估孩子內在主要「幸福三元素」:

歸屬感:

自已與外界環境的正向連結。「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相處過程中也須謹慎確認是否真的理解對方向想法,「我有正確理解你的意思嗎?」就是一個好的提問。讓想法在關係當中雙向流動,不急於單方面的價值觀去評價對方,同理的陪伴,也允許脆弱的存在並避免有害的互動方式。

擁有歸屬感的孩子,不會因需滿足自己的福祉而去傷害他人的權益。

價值感:

價值感來源從「來自他人回饋」與「自己內在長出」。他人的價值感包括被接納、支持關愛與尊重的正向歸屬感;與被鼓勵認同、肯定與信任的他人回饋。隨著年紀增長,累積更豐富生命經驗與智慧後,也會慢慢從自已內在長出欣賞自己的能力,也學會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之處,更能發自內心喜歡自己。

因此,我們必須依孩子的年紀與認知能力設定一個範圍,幫孩子從中練習「有限度的選擇」,提供他們的自主權成長環境。

希望感:

個人與未來的關係。

「希望感」在漫長且充滿未知的人生中指引孩子朝特定的方向前進。價值感是一種推力,而希望感則像是位於前方的拉力引導孩子往某方向前進,並帶給他們源源不絕的熱情與活力。

/

提升孩子的內在動機,也肯定孩子在過程中的投入,並將重心放在孩子的「行為過程」而非結果。

面對問題時,大人也不要太快直接介入為孩子設定解決問題的方式,剝奪孩子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機會,這會讓他們感受不被信任。

而在引導孩子設定目標時也盡可能定義明確、可衡量,將大目標切割成短期可達成的小目標們,由簡單開始,並立即行動,不要忘記加入時間、地點、具體方式等明確行動計劃,也移除不必要的干擾,幫助孩子能夠更靠近他們內心的目標。

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與自信,是透過行動(doing)中慢慢長出來的,讓孩子有機會做事,感受自己的能力。也鼓勵他們嘗試接觸新事物,或是挑選稍微困難一些些的任務,透過努力來突破自己的限制,這些過程無論好壞都會讓我們的孩子擁有更強大的勇氣前進。

結語

我喜歡作者在書中提出「問為什麼」的提醒,當我們想從不同角度去了解與深入孩子內心,可能第一個會想到的提問是:「為什麼?」。這句話用在認為孩子好的表現上是沒問題的,但若是孩子表現不如人意或心情沮喪時就更須謹審使用,避免更不舒服感受與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否定了。譬如:「你為什麼考這麼差?」「你為什麼當初不聽我的話?」

/

相反的,若是用來稱讚或欣賞孩子時,

「為什麼這次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好好說話,而不是生氣呢?」

「大家都害怕大隊接力,你為什麼自告奮勇當第一棒呢?」

這多問一句的為什麼,會讓孩子知道大人有注意到他們的進步與不同,進而增加孩子想繼續挑戰自我與讓自己更好的動機。

 

如同作者說的:「你本來就是很努力、也很棒的大人!」這句話不但溫暖亦鼓舞了我們。相信大家在育兒路上都有遇到大大小小的卡關,但我們也都很努力學習讀懂孩子的心也和他們一起學習成長,透過閱讀這本書則讓我們有機會稍微停下腳步回頭審視過去與孩子的相處上問題,可以如何移動腳步、調整角度,打破舊有或僵化的思考框架,重新築起比以往更暢行無阻的親子溝通管道!

我也很喜歡這本書的附錄也分享「100個開啟正向對話」問句,讓我們不僅能實際運用在與孩子的對話上,亦能運用在希望能拉近距離與提升關係品質的對象上,創造出更美好的正向對話與關係喔。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

作者: 胡展誥 

繪者: Pirdou林柏辰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1/10/27

ISBN:9789573293378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55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留言